亂世出英雄,老百姓則歌頌英雄,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,但也蘊育出最多將才的時代,儘管已被歌頌了數千年,人們仍然樂此不疲。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,三國歷史一躍成為導演的最愛,相關題材一拍再拍,內容大多改編自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但也有架空歷史,獨立創作出一段故事的,由李仁港執導、劉德華主演的《見龍卸甲》就是一例。
【架空歷史 創造全新人物】
《見龍卸甲》的內容,主要是描述趙子龍從默默無名的工兵,「單騎救主」躍升成為蜀漢五虎將,最後戰死疆場的故事。電影開出亮眼的票房,卻也引來不少謗議,質疑聲浪最大的,莫過於該片以歷史人物「趙雲」為主角,但片中有關歷史的論述卻與史實相去甚遠;然而有趣的是,這竟也是本片最令人稱道的地方之一。撇開歷史的爭議不提,我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娛樂,(對我來說)本片確實做到了,而片中蘊含的因果哲理,也頗令人玩味。
《見龍卸甲》的架構其實很單純,主要闡述三個人的恩怨情仇,分別為趙雲、羅平安,以及曹嬰。其中羅平安與曹嬰都是虛構人物,趙雲則以一律以「趙子龍」稱呼。子龍是趙雲的字,電影以字代名,又圍繞著兩個虛構人物打轉,等於借用了「趙雲」這個人的原型,創造一個全新的時空背景。
電影裡最有戲味的人物,莫過於羅平安了,羅不但是主要角色,更是旁觀的說書人,藉由他的口述與回憶,帶出整個故事。話說趙子龍初入義軍,結識常山同鄉羅平安,並視羅為族裡的大哥。這時趙子龍還只是個初出茅蘆的小兵,從軍的初衷,不過是希望戰爭結束後「能成個家」。羅平安對此感到非常不以為然,他認為男人肚量要大,夢想也要大,應該打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,才算對得起自己。
可惜羅平安空有萬丈雄心,卻無相應的武藝與韜略,趙子龍則在因緣際會下闖入曹操大軍中,於鳳鳴山一役「單騎救阿斗」,甚至直搗中軍,在曹操最疼愛的孫女曹嬰面前奪走曹操佩劍,自此平步青雲,並在劉備建國後,受封為五虎大將。相比趙子龍仕途一路亨通,「常山同鄉」羅平安卻一直原地踏步,羅心中暗生嫌隙,兩人關係也益見生疏;另一方面,曹操佩劍被一名無名小卒所奪,孫女曹嬰視為奇恥大辱,幼小的心靈裡,誓為祖父討回此仇,也為接下來的故事埋下伏筆。
【因果循環 再戰鳳鳴山】
時間來到三十年後,劉備崩殂、諸葛亮老邁,五虎大將僅存趙子龍一員,也已白髮蒼蒼。蜀中無大將,衰老的趙子龍自請北伐,卻遭羅平安出賣,所帶部隊被曹嬰率領的魏國精兵殲滅殆盡,他也身受重傷,困守在鳳鳴山的破舊佛寺裡;然而更讓趙子龍想不到的是,他竟是諸葛亮的「棄子」,被利用來引開魏軍主力,讓年輕力壯的關興與張苞得以全力衝刺,攻下北伐重要據點。
本可全始全終的趙子龍,卻在最後一役遭到同鄉背叛、軍師利用,成為兩國角力下的犧牲品;回首前塵,鳳鳴山曾是他單騎救主,闖出名堂的起點,竟也是終點,此情此景,如同佛寺樑柱上所書寫的《金剛經》偈語般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……」
【獨立篇章 詮釋見龍卸甲】
從正史的角度來看,趙雲與劉備早在公孫瓚帳下就已熟識,並非單騎救主一役才闖出名堂,也不曾奪走曹操佩劍,更沒有在率師北伐時犧牲,違反史實的演出,令許多三國迷們垢病。
我個人認為,不論是過去的小說,還是現在的電影,存在的主要目的,都是為了娛樂普羅大眾,難免會有加油添醬、偏離史實的地方。《三國演義》如此,《見龍卸甲》亦是如此,拿「正史」對趙雲,乃至於對劉備集團的敘述檢驗這部片,其實是不甚公平的。我覺得趙子龍在本片中,更像是一個「被杜撰出來」的人物,「改編」本身就是一種創作,不妨把它看成是一部獨立於正史、甚至是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之外的篇章。
《見龍卸甲》另外一個吸引我的地方,是片中對於因果循環義理的詮釋,所有的人物都在既定的宿命裡尋求解脫,於是有人提昇、有人沈淪、有人澹泊、有人懷恨,不同的選擇造成不同的結果,合了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」的偈語。
以前指導我寫作的老師曾經說過,檢視一部作品,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看,分別為︰真戲真做、假戲假做、真戲假做,以及假戲真做,他強調,「真戲假做及假戲真做都會出問題。」我認為《見龍卸甲》就是典型的假戲假做,雖然是杜撰的三國故事,卻有獨特的意涵,在這樣一個小品故事裡,演出悲歡離合。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戰場,做為一個男人,我欣羨於每一位英雄出少年的三國俊傑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