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

【觀影有感】兼容並蓄的美味菜式──電影《總舖師》

總舖師主題海報,帶有一點懷舊況味。 (圖片來源: 總舖師官方facebook)

「辦桌」是台灣筵席文化的重要元素,儘管時過境遷,每逢大型廟會,或是地方上重要的婚宴喜慶,廟埕裡、馬路邊簡易棚架下的流水宴席,仍不難看見鄉親們舉杯邀酒,閒話家常的溫馨畫面。除了賓客的談笑聲之外,現場還瀰漫著熱騰騰的水蒸氣與炒菜香,夾雜著總舖師的吆喝、小工(南部稱水腳)來往穿梭揮汗如雨的身影,交織成一幅鬧熱滾滾的辦桌風情畫。

近期上映的電影《總舖師》,以辦桌文化為主軸,訴說圍繞在老中青三代總舖師身上的故事。令筆者驚喜的是,儘管片長將近二個半小時,但由於敘事流暢、環環相扣,笑點不斷卻無傷大雅、時而反應世態炎涼卻不流於說教,毫不拖泥帶水的風格,使得時間彷彿飛逝般一下子就來到了結尾。散戲後仍令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,深刻感受到作者努力「鋪梗」的用心。

筆者特別欣賞「三大總舖師」的設定,充滿濃濃的武俠氣息,也讓故事更添傳奇色彩。話說20年前,台灣出現三位享譽廚藝界的「三大總舖師」,他們分別是北部「憨人師」、中部「鬼頭師」,以及南部「好神(蒼蠅)師」。憨人師所以被稱為「憨人」,是因為他儘管廚藝精湛,卻是形跡飄乎,莫衷一是。推掉達官顯要的外燴邀請不說,甘心蟄伏在地下鐵道與遊民、社會中下苦力階層為伍,為他們煮呷、辦桌,過著清苦的生活卻自得其樂。這種放任送上門來白花花銀子不賺的行徑,被戲稱為「有錢不賺是憨人」,「憨人師」因此得名。

中部「鬼頭師」,則是說的中部一位道上兄弟,以其精妙絕倫令人不寒而凜的「刀工」聞名。由於手臂上紋有鬼頭刺青,再加上個性陰晴不定、煮出來的料理離經叛道,被廚師界稱為「鬼頭師」。另外一個特色是出場時會放送專屬的「出場音樂」,彷彿布袋戲裡神龍見首不首尾的「先覺」一般。他的經典語錄是,「每個人都應該有他的主題曲,每一段時間,也要有他的插曲,等再聽到那首歌的時候,你就可以回到那個過去了。」

至於南部「好神(蒼蠅)師」,則是故事女主角詹小婉的父親。「好神師」師承台灣國寶級總舖「虎鼻師」的廚藝,學得一手「古早味」料理絕藝。他最大的心願,就是擁有當廚師「天份」的女兒可以繼承衣缽,讓古早味菜色不致失傳。三大總舖師活躍的年代,也是外燴辦桌界最輝煌的時代。

然而這部電影,卻是從辦桌文化逐漸式微的現代開始講起!(以下有劇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