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冰花農莊正面觀。農莊主人因莊園所在地鄰近電影《魯冰花》拍攝地點而命名,但農莊本身與電影並無直接關連。36mm, f/16, 1/125s, ISO-800。 |
農莊入口另一面,同樣綠意盎然。16mm, f/9, 1/60s, ISO-200。 |
連接海棠島的主要通道「永春吊橋」。橋身狹小,僅能容一人通過,單次登橋的人數不宜過多,避免造成橋身太大的負擔。16mm, f/7.1, 1/160s, ISO-200。 |
魯冰花 優雅而苦澀
對茶農來說,豆科所屬的「路邊花」,是理想的有機肥,而且少有病蟲害,可兼養地利。然而也因其功能屬性,每年四月花期一到,當她們終於綻放美麗的花朵,就是即將被收割踐踏、化為塵泥的時刻。終其一生為人作嫁,彷彿小人物的悲歌,當真是充滿苦澀況味的花種呀!可惜的是,由於明德水庫周遭所存茶園有限,加上現在並非花期,很抱歉以筆者對花藝的粗淺認識,實無法從大塊面隨風搖曳的綠色植物中,辨識其芳蹤。傳說貓空一帶茶園種植大量的路邊花,當羽扇豆的花朵在春風中盛開時,筆者自當躬逢其盛,一睹她的優雅風姿。
回歸正題,海棠島的主要聯外交通,仰賴苗126線上的「永春吊橋」。儘管水庫南岸已填土造路,為這座島嶼開出一條產業道路,卻因為道路曲折狹窄,且繞行距離較遠,故當地人推薦的旅遊路線,仍為永春吊橋,這也是眾人當天的登島路線。穿過吊橋以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擁有160年歷史的永春宮。
永春宮主祠關聖帝君,曾於民國四十九年由內政部審定為古蹟,後因進行改建而解除。沿著廟宇一旁的階梯往下走,即可抵達客家文物館。三十坪大的空間,展示多樣農業社會保留下來的耕作器具與日常用品。讓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,是外型類似水車的「風鼓機」(風車)。早期曝曬過的稻子,要用風穀機將無米或較不結實的稻穀吹走,利用風力對稻子進行初步的篩選。整體來說,文化館的參觀空間雖然不大,卻是一個頗為充實的地方。
割稻尾仔飯 農家特有好滋味
中午時分,眾人抵達「魯冰花農莊」,享用份量特大的「割稻仔飯」。早期收割稻作仰賴人力,是極為粗重的工作,為了慰勞幫忙割稻的親友或雇工,主人家都會準備大碗公的飯菜供眾人享用,即是俗稱的「割稻飯」。
隨著農村旅遊蔚為風潮,「割稻飯」也一躍成為旅遊業裡的流行詞彙,但若省去收割稻穀這一節,割稻飯只不過是「碗公比較大」的家常便飯,傳統農業時代特有的人情味,卻是不容易品嘗到了。話說回來,對我這種愛「呷粗飽」的人來說,碗公超大、吃相隨意(是指對我個人而言)的割稻飯,是再適合不過的餐點。
傳統農家運用於篩選稻穀的風穀機(風車)。16mm, f/5.6, 1/60s, ISO-3200。 |
導遊(後方佩戴耳機者)是當地的客家人,嫻熟地為遊客介紹文物館裡陳列的各式傳統文物。32mm, f/9.0, 1/80s, ISO-3200。 |
眾人於魯冰花農莊享用午餐,開動夾菜前,趕緊先拍下一張照片留作紀念。16mm, f/4.5, 1/40s, ISO-3200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