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/5前往中正紀念堂拍照,順便瞭解景點動向。秋天不愧是最適合拍照(電影)的季節,由於空氣乾燥,連帶使得鏡頭裡的畫面清晰透亮,藍天白雲,美不勝收。
中正紀念堂常見的導覽路線,是從信義路上的大忠門下車,再從自由廣場(前大中至正)牌樓上車。從大忠門下車以後,徒步約200米,即可走進主館一樓的導覽大廳。廳堂中央設有一座1/300的縮小版立體模型,可在此向遊客簡單介紹眾人所在位置、主建築各個設施所代表的意涵;然後再依停留時間的長短,選擇前往入口左手邊的蔣公文物展視室、或是直接轉往右手邊的樓梯,上到四樓的蔣公銅像大廳,讓團員們拍照,下樓以後再到文物展視室參觀。展視室內的重要館藏,可進入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查詢,不論是照片或是文物,均有詳細介紹,可依現場狀況,選擇想同團員分享的內容。(網址 www.cksmh.gov.tw )
中正紀念堂交通方便,搭乘捷運至同名車站即抵。到達捷運站後,從5樓出口出來即可進入中正紀念堂園區,照片左後方為國家戲劇院。 |
一般大陸遊客最常下車的地點「大忠門」。另中正紀念堂三個出口「大忠」、「大孝」、「自由廣場牌樓」,據稱象徵「三民主義」。 |
遊客從大忠門進去以後,步行約200米即抵達主館一樓展廳。 |
位於一樓展廳的等比例1/300縮小模型,是集合遊客,進行導覽解說的絕佳地點。 |
進入蔣公文物展視室以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蔣中正與孫中山先生於1923年在廣州車站合影之模擬畫。詳細介紹可進中正紀念堂網站查詢。 |
附帶一提的是,目前主館三樓正展出「蔣公侍從攝影官-胡崇賢百歲誕辰紀念展」,展出胡攝影師隨侍蔣公期間所拍下的珍貴照片,其中包括蔣公與毛澤東重慶會談時的二張合影;一張是與會人員的合照,另一張則只有蔣公和毛澤東二人。後面這張我還是第一次看到。管理員看我手拿單眼相機,還特別叮嚀我,這個展區是不能拍照的。
由於2009年大陸國台辦曾下令禁止陸客參觀中正紀念堂,所以參訪團一般不會安排本景點……乃至任何一個與兩蔣有關的景點參觀。我想,如果陸客回到大陸,被公安發現相機裡有這麼一張老蔣與毛澤東的單獨合照,也許整張記憶卡資料都會被刪除吧?此外主館三樓目前也正展出「德格版<龍藏經>特展」,展出日期至9/12截止,對佛教文物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撥冗前往參觀。
於一樓大廳,巧遇儀隊交接行列。 |
雄糾糾氣昂昂的衛兵,一出場即成為全館注目焦點。 |
儀隊進入電梯,準備上到四樓蔣公銅像大廳進行衛兵交接。電梯旁邊即樓梯,可帶遊客從樓梯上到四樓。 |
回到正題,主館四樓即著名的蔣公銅像大廳,銅像前方整修中的階梯共有89階,象徵蔣公享壽89歲。蔣公銅像上方藻井呈外四角、內八角的幾何設計,嘗聽人說象徵「四維、八德」,;即四維「禮義廉恥」,八德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意。至於藻井設計是否真具四維八德的象徵意涵,亦或只是穿鑿附會之說,實屬見仁見智,倒很適合向初次前來中正紀念堂參觀的朋友介紹。話說回來,蔣公確曾於1934年發起「新生活運動」,活動主旨即是發揚四維八德的精神。藻井中央設有青天白日的中華民國國徽,青色象徵自由、白色象徵博愛。白日十二道光芒,代表一天十二時辰、一年十二個月,有乾卦中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之意,即鼓勵國人無時無刻奮鬥精進的意思。而象徵自由平等的青色與白色,恰是主館的根本顏色。整座大廳不見柱子,屋頂重量直接加壓在牆上,在當時是很進步的施作工法。
根據官方資料表示,主館建基在三層寬廣的基礎上,象徵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三民主義,四面方正的格局與蔣介石的字「中正」相呼應,座東朝西的方位則有心繫蔣公祖國所在地(大陸)的意思。屋頂呈八角形,象徵八德,排成人字形的八個藍色攢尖頂,向上連接到黃色寶頂,寄寓天人合一的思想。中正紀念堂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,楊卓成擅長以鋼筋水泥建材,重現傳統的宮殿建築,在設計時,便寄寓多重象徵意涵,今只列舉中正紀念堂公開在網站上的資料,否則據說連廳門尺寸、主館周圍種植的梅樹都暗藏玄機,活脫是個「蔣中正密碼」。
從大忠門進入一樓大廳,再從大廳旁邊的樓梯,上到四樓以後,第一個出現的畫面。 |
象徵四維八德並設有中華民國國徽的藻井。 |
四樓大廳正面觀。中間沒有一根柱子,四面圍繞白色大理石,一塵不染。 |
主館座東朝西,向外望出去,直是氣象萬千。左右兩側分列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。 |
秋日上午,逆光中拍攝中正紀念堂主館外觀,竟更添肅穆氣息。 |
位於主館左側的國家戲劇院,面對有「婚紗街」之稱的愛國東路。 |
國家戲劇院攢尖上的吻獸共有九尊,大於國家音樂廳的五尊。簷角翹起處為仙人騎鶴(一說鳳)。 |
位於主館右側的國家音樂廳,與國家戲劇院同屬宮殿等級的歇山重簷設計。 |
攢頂五尊吻獸,後方設有鰲魚,這是因為古代建築多為木造,五行中木最忌火,鰲魚為九龍之一,性好吐水,水剋火,有祈雨防火之意。 |
承上,兩廳院別出心裁,連排水設施也設計成鰲魚龍頭。 |
鰲魚吐水,開閤入海(水溝底的水,最後排流入大海)。 |
除了主館建築令遊客津津樂道外,中正紀念堂另一個最「殺」遊客底片的,莫過於自由廣場牌樓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,原書大中至正四字,2007年12月8日,當時的執政黨更改為「自由廣場」。據說大中至正原為歐陽詢的字體,現在所題的自由廣場四字,則採用王羲之的字法。在規格上,自由廣場牌樓高30米,採「五間六柱十一樓」的規格(詳見照片),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,也是台北市區規模最大的牌樓。1990年野百合學運期間,中正紀念堂嘗被參與學運的學生與社運團體戲稱為中正廟,這個名稱也流傳迄今。惟無可諱言,此座牌樓確是氣勢磅礴,成為遊客至此最常拍照留影的地方,也是遊覽車最常集合上車的地點。
具有五間六柱十一樓格局的自由廣場牌樓。簡言之,五間指五個出入口、六柱即六根柱子、十一樓即上面飾有十一座樓閣。數數看,是不是這個格局呢? |
自由廣場面對中山南路,為遊客拍照、遊覽車集合上車最常見的地點。 |
最後是有關中正紀念堂基本資料。蔣公於1975年逝世,1976年10月31日中正紀念堂即破土動工,並於1980年3月31日完工,同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,隔日即開放參觀。全區面積二十五萬平方米、主樓高76米,現隸屬於文化部,為國定古蹟及市定文化資產。目前園區內除主館建築外,另設有兩廳院,分列主館的東西二方,若按宮殿的型制來看,位於主館左手邊的國家戲劇院地位較尊。實際觀察兩廳院簷角上的聖獸,位於主館左側的國家戲劇院共有九尊,右側的國家音樂廳則為五尊,其在傳統建築學上的位階,或可見於一斑。
行筆至此,我發覺這篇文章花太多篇幅在硬梆梆的數據上,筆者猜想看到最後還沒睡著的朋友們,不是直接跳到最後一段,就是乾脆跳出本頁面吧(哈)?今天在中正紀念堂拍照時,恰逢整點衛兵交接。士兵們雄糾糾氣昂昂的姿態,帶有一種青春無敵的樣貌,儘管我知道練習過程必是無比嚴苛,仍是忍不住羨慕起來。回頭想想,男孩一生當中能夠無憂無慮恣意燃燒青春的最後一個階段,大概就是服兵役數饅頭的那段日子吧?
收拾相機,準備離開中正紀念堂的時候,巧遇導遊班裡教授實務課程的李清淵老師與楊宇曦老師,老師們正帶領其他梯次的學員認識中正紀念堂。與兩位超級厲害的導遊老師不期而遇,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。倘若未來我真能吃到導遊這行飯,那都要感謝每一位教導我、扶持我的師長與朋友。
【參考資料】
維基百科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
中正紀念堂管理處:http://www.cksmh.gov.tw/
中正紀念堂的八角型燈飾,上面文字為篆字,中間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。 |
中正紀念堂設有多項園林設施,林木蓊鬱,秋日暢遊,美不勝收。 |
庭園裡的飲水思源碑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